1、引言
Be/CuCrZr連 接 是 ITER第一壁研發(fā)中的一項關鍵技術。Be是 ITER面向等離子體材料,具有低原子序數(shù)、低活化和低氚滯留等方面的優(yōu)點,在IT E R 中 承 受 最 高 4.7MW.m-2 的穩(wěn)態(tài)熱負荷[1]。CuCrZr是熱沉材料,具有高強度和高導熱能力等優(yōu)點[2],將沉積的熱量及時傳遞給冷卻水。由于鈹和銅的熱膨脹系數(shù)差異較大,釬焊、電子束焊等方法,焊接溫度高且容易引起焊接面局部應力集中,極易導致裂紋產(chǎn)生和擴展。熱等靜壓(HIP)可實現(xiàn)可靠的鈹/銅連接[3],并具有連接溫度低和連接界面應力分布相對均勻的優(yōu)勢,成為鈹/銅連接的最佳手段。目前 ,承 擔 ITER第一壁研發(fā)和生產(chǎn)的各國主要采用了 HIP 連 搬 /銅[4,5]。
鈹/銅直接HIP會形成較厚的脆性中間相BeCu和 Be2Cu[6],降低界面連接性能。經(jīng)過大量實踐,采用鈦作為擴散阻擋層,無氧銅作為應力緩釋層,既能阻止了鈹/銅互擴散形成脆性相,又能通過無氧銅的變形降低熱應力[7]。對鈹/銅 HIP連接件進行無損探傷和破壞性檢測,發(fā)現(xiàn)鈦/銅界面局部存在缺陷 ,在掃描電鏡觀測界面發(fā)現(xiàn)裂紋絕大多數(shù)處于鈦/銅界面,因此鈦/銅界面是鈹/銅連接的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。
目前,對鈦/銅擴散層的結(jié)構(gòu)眾說紛紜,對于裂紋所處鈦/銅擴散層位置及其產(chǎn)生的原因并未給出明確的結(jié)論。另外,也沒有人開展去應力退火對鈦/銅擴散層影響的相關研究。
為了 了解鈹/銅 HIP 后鈦/銅接頭擴散界面情況 ,了解去應力退火對鈦/銅擴散層的影響,采用CuCrZr代替鈹進行與鈹/銅同條件的HIP連接,并對其進行退火處理,采 用oM 、SEM、EDS、EPMA和 XRD等手段對鈦/銅接頭進行表征,采用拉伸表征了其結(jié)合強度。
2、實驗
2.1 Ti/CuCrZr連接件的制作
實驗利用了已有316L(N)/CuCrZr爆炸焊復合板 ,將 316L(N)側(cè)加工出2mmx2mm的臺階。包套材料選用4 塊 2mm的 304不銹鋼,其中一塊帶抽氣孔。爆炸復合板、無氧銅片和包套材料除銹除油后 ,通過磁控濺射在CuCrZr側(cè)沉積鈦、銅雙涂層或者鈦單涂層,按 照 圖 1 與無氧銅片和爆炸焊復合板組裝后封包套,在 590℃/150MPa/2h 下 HIP制備了尺寸為 300mm×100mm×37.5mm的模塊。

將 HIP模塊去包套后加工為 300mm×100mm×37.5mm3試塊,對其中兩種涂層各兩塊在熱處理爐分別進行400℃、500℃退火,保 溫 2h 后隨爐冷卻。
2.2 材料表征
對三種退火態(tài)(含未退火)試塊制備了拉伸和微觀界面表征樣品,拉伸樣品界面為5mm×2mm和5mm×4mm,表面粗糙度為3.2μm ,如 圖 2 所示。拉伸在常溫下進行,拉 伸 速 率 為 0.2mm.min-1。通過對拉伸斷口 XRD掃描、界面樣品的顯微硬度、SEM和 EDS、EPMA、擴散層XRD分析等實驗,對鈦/銅連接強度、界面擴散層形貌、原子分布、中間金屬相進行表征分析。

3、實驗結(jié)果與分析
3.1 拉伸試驗
拉伸試驗結(jié)果如圖3 所示(雙涂層未退火試塊在拉伸試樣制備過程中過程就在中部連接位置發(fā)生斷裂,其強度在圖中以OMPa表示),從 圖 3 中可以發(fā)現(xiàn):

a.單 Ti涂層連接件的結(jié)合強度顯著高于Ti/Cu雙涂層,未退火樣品達到185M Pa以上;
b.退火并不能改善Ti/Cu連接強度。對于鈦單涂層而言退火使得強度降低,特別是在400t 退火后強度降低顯著,5001 退火該影響減弱。
c.拉伸強度高于160MPa后出現(xiàn)明顯的屈服。CuCrZr的屈服點在300M Pa以上,屈服的產(chǎn)生是由于銅箔發(fā)生塑性變形所導致的。
拉伸試樣斷口平整,通過對斷口兩側(cè)的XRD掃描(如圖4 所示)發(fā)現(xiàn),銅涂層斷口側(cè)只存在Cu4Ti中間相, CuCrZr 斷口側(cè)存在 Cu4Ti、CuTi、CuTi2中間相,斷裂發(fā)生在銅涂層側(cè)CwTi中間金屬相附近。

3.2 硬度
采用維氏顯微硬度計,在 10g 載荷下傾斜于界面打點,得到了硬度分布如圖5 所示。可 以 發(fā) 現(xiàn)種退火態(tài)的樣品顯微硬度結(jié)果一致,在 CuCrZr、銅涂層、無氧銅片硬度恒定,在界面處出現(xiàn)硬度驟變,硬度在鈦/銅擴散層區(qū)域硬度波動很大,且硬度普遍高 于 750HV0.01 。

3.3 界面微觀組織
利用掃描電鏡(SEM)和電子探針(EPMA)觀測Ti/Cu雙涂層HIP連接樣品,發(fā)現(xiàn)銅涂層和CuCrZr都與鈦發(fā)生明顯的擴散,較明顯的擴散層有三層,如 圖 6 和 圖 7 所示。對界面進行EDS線掃描發(fā)現(xiàn),從銅到鈦分層出現(xiàn)了明顯的兩個近乎水平的臺階。對 圖 8 擴散層進行定量分析,結(jié)果列于表1 中,發(fā)現(xiàn) T i 層兩邊的擴散層具有相似的成分特征,層 2與 層 9 類似,層 3 與 層 7 、8(屬于同一層)類似,層2 與層6 類似,對應銅和鈦原子數(shù)比依次大約為4:1、1:1、1:2。結(jié)合拉伸樣斷口的XRD掃描分析結(jié)果可以得出,該三層擴散層分別是Cu4Ti、CuTi、CuTi2。實驗還發(fā)現(xiàn)銅涂層側(cè)的Cu4Ti比 CuCrZr側(cè)厚,分別 為 2.2μm 和1μm左右。磁控濺射鍍銅是利用氬離子轟擊銅靶沉積到Ti涂層表面的,帶有一定能量峨射銅離子作用在Ti上 ,使 Ti層的溫度升高,綜合作用使Ti/Cu結(jié)合緊密,并有可能已經(jīng)形成了一定的擴散或形成了某種金屬相,促 進 HIP 過程中的元素擴散,使得界面形成更厚的Cu4Ti層。另一方面 ,蛾射沉積膜的晶粒尺寸細小,膜層中存在更多的晶界,有 利 于 Ti、C u 置換原子的擴散,也是促成上述更厚Cu4Ti層的另一個原因。



從兩種金屬的熔點判斷,銅原子比鈦原子具有更高的擴散速率。各種退火態(tài)的擴散連接界面如圖9 所示,其總厚度大約為12μm,與 原Ti涂層的厚度相當,且不隨退火溫度發(fā)生變化,間接地表明了在整個熱等靜壓中,主要發(fā)生了 Cu向Ti中的擴散,Ti向銅中擴散可以忽略。比較各圖,發(fā)現(xiàn)各界面層的厚度并未隨退火發(fā)生明顯變化。銅向鈦的擴散過程沿著銅濃度梯度,銅原子和鈦原子重組形成低能量 態(tài) 的 Cu4Ti、CuTi、CuTi2。銅涂層和CuCrZr的銅 向CuTi2擴散,Cu4Ti的 銅 向 CuTi擴散, CuTi的 銅向CuTi2擴散,在這一動態(tài)過程中,使得擴散層不斷變厚。因為銅涂層側(cè)的銅的擴散速率高于CuCrZr側(cè) ,使得在銅涂層側(cè)形成較厚的Cu4Ti中間相。而 CuTi相的形成是Cu4Ti中銅向鈦擴散形成的,欽兩側(cè)CwTi在同種熱等靜壓條件下生成,晶粒尺寸相近,銅的擴散相近,故 而 兩 側(cè) CuTi厚度相近,同理CuTi2厚度相近。

通過對三種退火態(tài)界面裂紋分布觀測發(fā)現(xiàn)如圖 9 所示,未退火樣品界面在銅涂層側(cè)Cu4Ti和CuTi之間存在貫穿裂紋,400t 存在少量裂紋,500℃界面完整,而 在 CuCrZr側(cè)三種退火態(tài)都幾乎無裂紋。裂紋的存在造成了該類樣品的極低拉伸強度或者拉伸前的斷裂。Cu4Ti晶胞結(jié)構(gòu)為oP2 0 , 是一個復雜的多原子晶胞。其復雜結(jié)構(gòu)意味著其變形能力差、強度高,即 CiuTi是一種脆性化合物,應該盡量避免CmTi的生成。裂紋的產(chǎn)生是由于鈦、銅異種金屬的物理性能不匹配,使得界面存在殘余應力,其作用于脆性中間相上,極易在脆性相界面引起裂紋的產(chǎn)生和擴展。銅涂層中銅的擴散速率較大 ,生成較厚的脆性相Cu4Ti, 導致裂紋產(chǎn)生于該側(cè)。而退火能夠降低界面的殘余應力,并且退火溫度越高,去應力效果越明顯。另一方面,從圖中還可看出,不論何種狀態(tài),在界面的Ti/CuCrZr側(cè)沒有發(fā)現(xiàn)裂紋,從側(cè)面支持了單鈦涂層連接件具有較高拉伸強度的試驗結(jié)果,而且其脆性相較薄,更有利于得到更高的拉伸強度。
4、結(jié)論
通過退火對鈦/銅擴散層的影響試驗得到:
a.在 590℃/150MPa/2h 下熱等靜壓,Ti/Cu 發(fā)生了明顯的擴散,形 成 Cu4Ti、CuTi、CuTi2 三層中間相擴散層。
b.銅涂層側(cè)銅的擴散速率比CuCrZr側(cè)大,使得該側(cè)產(chǎn)生了較厚的脆性相CiuTi,裂紋也幾乎分布 于 Cu4Ti和 CuTi交界處,拉伸斷口也位于該處。
c.退火可以明顯降低應力,減少裂紋產(chǎn)生和擴展,500℃退 火 優(yōu) 于 400℃, 然而連接強度并未隨 著 裂 紋 的 減 少 而 增 強 ,其原因需要進一步研究 。未 退 火 的 單 涂 層 樣 品 拉 伸 強 度 可 以 達 到185MPa 以上。
依據(jù)試驗結(jié)果,對鈹/銅 H IP 連接給出兩點建議 :
(1)盡量避免Cu4Ti產(chǎn)生與增厚,如采用更低的熱等靜壓溫度、更短的熱等靜壓時間、采用鈦涂層、無氧銅片經(jīng)過退火處理等。
(2)熱等靜壓后的模塊需要立即進行500℃退火 ,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應力避免裂紋產(chǎn)生和擴展。
參考文獻:
[1]Raffray A R, Calcagno B, Chappuls P, et al. The ITER blanket system design challenge [J]. Nucl. Fusion, 2014,54: 033004.
[2]Barabash V R, Kalinin G M, et al. Specification of CuCrZr alloy properties after various thermo-mechanicaltreatments and design allowables including neutron irradiation effects [J]. J. Nucl. Mater., 2011, 417(1-3):904-907.
[3]王錫勝,張鵬程,鮮曉斌,等.Be/CuCrZ熱等靜壓擴散連 接 界 面 特 性[?!].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,2008, 37(12):2161—2164.
[4]Lee D W, Bae Y D, Kim S K, et al. High heat flux test with HIP bonded Be/Cu/SS mock-ups for the ITER first wall [J]. Fusion Eng. Des., 2009, 84(7-11): 1160-1163.
[5]Dell G, Oreo, Lorenzetto P, et al. Progress on fatigue characterization of ITER primary first wall mock-ups [J]. Fusion Eng. Des., 2003, 66: 311-316.
[6]Odegard B C, Cadden C H, Yang N Y C, et al. Failure analysis of beryllium tile assemblies following high heatflux testing for the ITER program [J]. Fusion Eng. Des.,2000, 49-50: 309-316.
[7] 劉丹華,王平懷,李前,等.ITER第一壁模塊Be/Cu連接 界 面 的 熱 疲 勞 損 傷 分 析m . 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,2017, 37(2): 188-193.
相關鏈接